陳寶國主演的《老酒館》究竟暗藏多少受用一生的“中國哲學”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絲毫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柜臺上的“三爺”勸掌柜的陳懷海提前半個小時打烊,眼見著好漢街上一個人影也沒有,陳懷海招呼著弟兄們把門板扣上。
這時候一個瘦弱的身影由遠而近,湊到跟前一瞧,原來是許久沒來老酒館的老主顧“老二兩”。
看到陳掌柜要關店,他又轉頭要走,眾人上前勸住了他,于是他又像往常一樣在這里喝了二兩酒。
“老二兩”是個非常有原則的人,每次只喝二兩酒,柜臺上的三爺心眼好,送他盤酒菜,他拒絕。說好的在這里坐半個小時,掌柜的想多留他一會,他也拒絕。雨下的大,陳掌柜給他找了輛車送他回家,他也拒絕。
像這樣有個性的鮮活人物在電視劇《老酒館》中有很多,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性格,且個個都不可輕視。
“老二兩”夜晚冒著雨走上幾里地就真的就為了到這里喝這二兩酒嗎?恐怕不是,那是一份念想,他是想沾沾這里的“熱乎氣兒”,他杯中的酒,一半是血,一半是淚。
每一位來到老酒館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個人杯中的酒都有著不同的味道,或酸甜,或苦澀;或孤獨,或無助;或歡喜,或悲傷。
有時候人和人之間需要一個出口,一壺酒,幾個小菜,不管你是什么階層,什么背景,哪怕素未謀面,將來也無緣再見,一場酒也足以圓滿,酒醒之后一別兩散,大路朝天,各有一邊。
陳懷海常說“進了老酒館的門,來的都是客,一錢酒是情誼,一斤酒也是情誼,不分薄厚?!?/p>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正是這樣的“買賣觀”塑造了老酒館獨特的“性格”,每一位來到這里的顧客都有了一種歸屬感,一個能存下內心世界的容器。
在街上磨刀的“老白頭”夏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風雪,陳掌柜把他請進了屋里,從此他在酒館里磨刀,無冬歷夏的風吹不著,雨打不著,還能和其他客人一樣在這里喝上兩口。
說書人杜先生因酒后誤事把“武松醉打蔣門神”說成了“武松怒殺潘金蓮”,挨了打不說,還因此砸了自家招牌,而陳掌柜仍給予他充分的信任把他請回自己的老酒館,讓他繼續(xù)說書,施了他再造之恩。
無論是老白頭,還是老二兩,亦或是杜先生,他們都對這里產生了真摯的情感,不管你來自山南海北,只要你也曾感覺獨孤就把這里當作第二個家,大家像親人一樣,和掌柜的嘮嘮家常,和伙計們談談人生,坐在酒館的一個角落,品嘗著美酒,品味著人生。
這是何等溫馨的場面,有一度小編多希望畫面能定格在這一幀,時間能停留在這一刻,老酒館不是酒最醇香的一家店,也不是菜最美味的一家館。這里經營的不光是生意,也在“販賣”著人情味。
在這里大家自行維持著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那就是“酒德”,“酒醉的人,豹子膽,酒醒的人,兔子膽。借酒說事小心點,白吃白喝看白眼,喝酒應事的躲遠點”。
這便是老酒館中真正的“酒人兒”,有些人喝酒把自己喝模糊了,而在老酒館中,一群人卻把酒喝明白了。
這樣的酒喝的清醒,喝的通透,從酒品中看人品,人生中的學問就全在這一杯酒里頭,“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酒喝明白了,也就讀懂了人,讀懂了人也就讀悟出了人生中的大學問。
從宮里出來的那正紅,人們見著他都稱“那爺”,盡管大清朝已經倒了,他仍然要端著一股勁,總盼著皇上有一天能回來,自命不凡的在人前顯貴,而背后卻只能依靠便賣自己的家底度日。
有日那爺?shù)嚼暇起^吃飯,連飯錢都湊不上的他把自己的大衣押給了柜臺上的“三爺”。
掌柜的陳懷?;貋砗舐勚耸?,將大衣親自又送回了那爺家里,他知道那爺是個要面子的人,出門在外人和人之間互相給個面兒,也互相能接得住,那便是人情世故。
買賣做得大了,“鳥槍換炮”,酒館變成了酒樓,大伙忙活一天準備打烊,前幾日在老酒館招待朋友的高先生此時卻登門拜訪,稱是要當面給陳掌柜道賀。
陳懷海要留高先生喝酒,而高先生卻要送他一份禮物,這份大禮便是他存在老酒館的那壇燒刀子,高先生特意強調讓他一定親口嘗一嘗。
陳懷海品嘗之后才恍然大悟,酒是假的,賀義堂承認了是因為自己的疏忽才買錯了酒。原來高先生當時當著一屋子客人沒有向陳懷海討要說法,而是讓老板換了一壇酒,并讓伙計把假酒給自己留下,等到酒館打烊的時候才又重新找到陳掌柜。
陳懷海十分感動,認為高先生“看破不說破,是給老酒館留了面子,也給著老酒館留了一條活路”。這年月還有高先生這樣的講究人,實在難得。
第二天一早,陳懷海帶著伙計們站到高先生留下的那壇假酒前,深深的鞠了一躬,把它擺在最顯眼的地方,并定下規(guī)矩,以后每天早上伙計們都要來拜拜這壇子假酒,這壇子假酒作為一個教訓它要時時刻刻提著老酒館的兄弟們要以誠待客。
而高先生如此高情商的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中國“面子文化”的精髓,真正的面子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面子不同,那是一種高尚的道德,那是一種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尊重別人,顧全大局的做法,所謂“看透卻不說透,方為真正的面子?!?/p>
當然夸了老酒館這么多,筆者還是要在最后留下點不給面子的話,老酒館的瑕疵還是有的,作為一部故事背景設定在東北大連的電視劇,里面的演員除了胖警察操著一腔東北口音之外,其他大部分演員都講著“北京話”,硬生生是把“老酒館”演成了“茶館”,把“大連街”演成了“大柵欄”。
對于筆者這樣的北京人來說,聽著劇中的人物講著北京話覺得倍感親切,但對于全國觀眾來說,聽著人人一口京片子確實讓人有些跳戲,個人認為就算不用東北話和山東話,也起碼應該選用普通話。
尤其是劇中的杜先生,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鞏漢林本來就是東北人,而除了偶爾嘴里蹦出來一兩句東北方言之外,導演大部分時間卻讓他操著北京腔說評書,確實有些違和。
另外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女主角也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女人闖入這場男人大戲的過程有些有些突兀,并且一把年紀的陳寶國還和女主蕩起了秋千,浪漫的有些不尷不尬。
如果說女性角色的加入是必然,也應該找到一個合適的契機,而不是生拉硬拽,把這個角色硬生生塞到里邊去。
筆者能夠理解,對于這樣一部已經演了16集女主角才姍姍來遲的電視劇來說,留給“谷三妹”的時間確實不多,所以兩個人相遇相知的過程有些點“趕鴨子上架”式的急促感。
當然,還在熱播階段的電視劇現(xiàn)在就蓋棺定論的話就顯得不負責任了,畢竟編劇高滿堂給我們鋪設了一個較為龐大的故事線,我們走一步看一步吧,希望這樣一部題材和內容都很豐滿的電視劇能夠達到人們的預期。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