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99爱视频|亚洲AV成人久久无码|亚洲日韩成人片在线播放|精品日韩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国产精品成人麻豆视频网站|亚洲午夜AⅤ视频在线天堂|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v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每日更新

《伐東吳》:一出好戲為何不常演?

時間:2023-03-20 01:55:13閱讀:1490
◎涉川3月29日,京劇名家凌珂、奚中路將在長安大戲院合作演出《伐東吳·連營寨》。“三國戲”向為傳統(tǒng)戲曲舞臺上經(jīng)常演出的題材,《伐東吳》卻是如今很少上演的戲碼。黃忠

◎涉川

3月29日,京劇名家凌珂、奚中路將在長安大戲院合作演出《伐東吳·連營寨》。“三國戲”向為傳統(tǒng)戲曲舞臺上經(jīng)常演出的題材,《伐東吳》卻是如今很少上演的戲碼。

黃忠最后的高光時刻,演起來挺“麻煩”

《伐東吳》又名《黃忠?guī)Ъ?,主演是老生應工,講述的是黃忠人生最后一段高光時刻。黃忠這個人物從出世就是個老頭兒,也忌諱別人說他老,最終死在了不服老上。

這出戲的劇情發(fā)生在三國夷陵之戰(zhàn)期間。劉備為了給關羽、張飛報仇,發(fā)傾國之兵伐吳,卻被陸遜用火攻之計戰(zhàn)敗,退至白帝城,托孤而亡。這也是三國戲當中的一個“大坨子”,可以和“赤壁之戰(zhàn)”“六出祁山”鼎足而三。如果從故事發(fā)展順序來說,從《走麥城》開始,依次是《玉泉山》、《滾鼓山》、《造白袍》《小桃園》、《伐東吳》《捉潘璋》《連營寨》《八陣圖》《白帝城》。

過去經(jīng)常有連演的形式,比如從《造白袍》演到《捉潘璋》,起名為《大報仇》;從《小桃園》演到《連營寨》,起名為《雪弟恨》。言菊朋先生還曾經(jīng)以《桃園恨史》為名演出過相關情節(jié)。新中國成立以后,李和曾先生以其中部分劇目為基礎改編成《彝陵之戰(zhàn)》。

相比來說還算常見的戲就是緊接著《伐東吳》之后的《連營寨》和《白帝城》了。這兩出戲以唱功為主。如果連演,只需要一位出色的武生應工趙云即可。甚至按老戲考的版本,趙云都沒打幾下就把劉備救走了。

相比之下《伐東吳》就麻煩多了,黃忠除了唱和打以外,做功也很吃重。第一場被激不服老的勇氣,第三場與吳班置氣斗嘴的豪氣,最后一場壯志未酬的英氣——如果想演出神氣非有“山后練鞭”之基礎不可。而且黃忠要與潘璋等東吳四將開打,雖然臺上之仇不共戴天,私下則必須心氣相通才能打得好,打出味道來。這就是武老生的典型角色。

“文武老生演員”是個病句

武老生嚴格來說不算是一個行當,因為沒有專門演武老生而不演其他老生的演員。“武老生”應該說是老生劇目中的一個分類更恰當,指由老生應工演出帶有武打表演的劇目。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XXX是武老生戲”,而基本沒人說“XXX演員是唱武老生的”之原因。

時下形容某些演員技藝全面,總愛介紹其為“文武老生演員”。在我看來這個稱號實際上就是個病句,因為武生行獨立以后,“老生”實際已經(jīng)成了“文”的代詞。“文武老生”這種稱呼大概率來源于舊時劇院廣告上的溢美之詞,如“馳名全球文武并重全才須生”之類。倘若夸贊一位演員“文武兼擅”自然是毫無語法問題,但稱其為“文武老生演員”實在是有些望文生義了。

武老生戲其實是一個很尷尬的存在。從藝術上來說,老前輩有一種說法:武老生不能不打,也不能多打。沒有武打就不能稱為“武老生”,打多了又失去“老生”的意味。故而武老生戲多是又要唱兩句,又要打兩下,還都得很有水準。這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很難,對演員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再加上配演的制約因素,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里武老生戲的演出頻率相當不高。

其實武老生戲的涵蓋很廣,最著名的莫過于譚派的看家戲《戰(zhàn)太平》《定軍山》。但大部分現(xiàn)在都不經(jīng)常演出了,比如《鳳鳴關》《潞安州》《百涼樓》《絕燕嶺》,以及《伐東吳》。

《伐東吳》演得少,體量題材吃了虧

除了表演“麻煩”和武老生戲的尷尬,《伐東吳》演得少還有幾個不利因素。這出戲既不如《戰(zhàn)太平》等火爆,也不如《定軍山》等故事那么完整。再有這出戲“不夠一賣”——按現(xiàn)在的演出要求來說,全臺劇目長度兩個小時左右合適,而《伐東吳》整出戲加上“起箭”時長也不夠,中等體量作為開場戲和大軸都不合適。若是連演,則至少演完《連營寨》才算合適。但這樣的安排,由兩個演員分飾各自都沒“伸開腰”,一個演員前打后唱又夠累的。

另外,舊社會的戲曲環(huán)境中有很多忌諱和迷信。首先不管什么堂會都得喜慶,肯定不能演《伐東吳》《連營寨》這樣的戲。其次,老藝人們迷信認為《連營寨》這戲“妨主”,對戲班領導人有影響,所以能不唱就不唱。唯有一次大合作義務戲例外:1940年上海大舞臺為梨園坊籌款義演。一共四場,第二場大軸就是《雪弟恨》,從《小桃園》演到《連營寨》。周信芳飾劉備,趙如泉飾黃忠,林樹森飾關公,張翼鵬飾趙云,趙松樵飾潘璋,李仲林飾關興??芍^名家云集,一時無兩。趙松樵先生飾的潘璋扎大靠,穿厚底靴,演到關公顯圣捉拿潘璋的時候,從一張桌子上越過香爐蠟扦翻搶背接兜錁,再賣甩發(fā)功和僵尸,從此贏得“活潘璋”的綽號。

1939年,須生泰斗余叔巖在國樂唱片公司灌制了兩張唱片:一張是《沙橋餞別》;另一張一面是《打侄上墳》,一面是《伐東吳》頭場黃忠上場時的西皮原板。這段原板共八句,是黃忠和劉備兩個角色演唱的。劉備唱的是六七兩句。這是余叔巖先生一生最后錄制的兩張唱片,可以說是余派絕唱。其實余叔巖和楊小樓同班時,時常演出《伐東吳》。據(jù)孫養(yǎng)農(nóng)先生的記述,余叔巖也演過《連營寨》,清水臉上臺,到“哭靈牌”的時候,注視靈牌抽噎數(shù)聲,盔頭上的絨球一起抖動,仿佛相擊有聲,悲痛之情溢于言表,音調(diào)悲涼凄楚,令人淚隨聲下。

名家演《連營寨》各有精彩

《連營寨》的主角毫無疑問是劉備,雖然“哭靈牌”膾炙人口,到火燒連營的時候仍然需要堅實的武功基礎才能勝任。孫養(yǎng)農(nóng)先生說,余叔巖的撲火第一場是一個吊毛,第二場是一個虎跳,第三場是一個前撲后跌的屁股座子。早年間演這場戲是必要撒火彩的,隨著劉備的動作,檢場師傅把燃著的松香扔到臺上,借以渲染火勢的猛烈和劉備的狼狽之態(tài)。如今早已難見如此絕技,恐怕以后也很難見到了。

因為奚嘯伯先生對反西皮唱腔的創(chuàng)造膾炙人口,故而時下《連營寨》多以奚派版本為主。反倒是早年暢行的譚派、余派版本成了奇貨可居。前人記載譚鑫培有次唱《連營寨》見趙云的時候念了一句:“四弟,孤被他們燒得烏焦巴弓了。”“烏焦巴弓”其實是《百家姓》里的一句,用現(xiàn)在的話說屬于諧音梗。因為這個,譚鑫培還被批評隨意改詞。徐慕云先生的記載則是正面的:譚鑫培因為自幼學戲文墨上沒怎么下功夫,演《連營寨》時把“洗頸就戮”念成“戳”被人譏笑,從此發(fā)憤研究字韻。并最終在“中原音韻”的基礎上以湖廣音結(jié)合中州韻的方法來以字行腔。

倘或演全《連營寨》,則“趙云救駕”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這出戲的趙云我個人認為多少得有點紅生的氣質(zhì)才好,類似于《漢津口》,才能起到雷霆萬鈞豹尾一擊的效果。孫國良先生曾經(jīng)提過,南派《大報仇》中的趙云上場時要在靠上墜一些松香,帶著火苗上場,借以突出趙云救駕心情的急迫以及情勢危急。這也算火彩的一種。如果沒記錯,名伶何月山就這么演過。

作為一名京劇愛好者,我相信很多觀眾都跟我一樣,希望能有更多曾經(jīng)耳熟能詳、標榜一時的傳統(tǒng)劇目被演員們整理出來再次搬上舞臺。一遍拆洗一遍新,好的劇目都是不斷升華、不斷進步才保留下來的。另一方面,觀眾的水平也需要隨著接受不同層次的劇目而提高。“喜聞樂見”固然是一種標準,倘若能恢復一些具備藝術水準和內(nèi)涵的劇目,深入淺出地引導觀眾領略京劇的藝術精髓,也不失為和觀眾良性互動的一種嘗試。我覺得從《伐東吳》《連營寨》開始,未嘗不可。

攝影/小毅

評論

  • 評論加載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