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雷獻禾:拍真實的東西 真誠地去表達
小成本的主旋律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在豆瓣評分高達9.1,成為今年到目前為止的國產劇最高分,該片是以“七一勛章”“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獲得者黃文秀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對于這部劇因“高分”而被推上了熱搜,該劇導演雷獻禾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自言“特別意外”。
之前不懂何為“豆瓣評分”的雷獻禾導演,在被普及了“知識點”后,還自己分析了一通:“可以肯定的是,我們這個劇沒錢,拍攝都緊張,更沒有錢去做營銷。我看現(xiàn)在是2萬多人給這部劇打分,也許是因為別的劇看的人多,意見分歧也多,分數(shù)就有高有低,平均分就拉下來了。我們這個劇本身看得人少,都是喜歡的人在看,所以分數(shù)就集中。我不懂,我就是亂分析。”
不管到底是什么“玄學”讓《大山的女兒》評分如此之高,雷獻禾導演在意外之余也很高興,“全劇組的心血得到了認可。”雷獻禾曾執(zhí)導過《敵后武工隊》《離開雷鋒的日子》《大雪無痕》《老娘淚》《鄧小平小道》等多部經典影視作品,這位多年來耕耘主旋律題材的導演坦承,現(xiàn)在的主旋律劇更加難拍,而影視作品若想打動觀眾,最基本的準則就是真實和真誠,“拍真實的東西,真誠地去表達,這對于主旋律劇來說,尤為重要。”
劇本九易其稿
籌備過程就像準備一場戰(zhàn)斗
執(zhí)導《大山的女兒》,雷獻禾坦承壓力很大,因為“黃文秀”的形象已經被多種藝術形式創(chuàng)作過,比如電影《秀美人生》、歌舞劇《扶貧路上》、文化類節(jié)目《故事里的中國》等等,“人家都拍得很好,拍一個戲投入很大,如果你拍不出新意來,又何必拍?如果就是換個瓶子換個包裝,就沒必要拍,還耽誤觀眾時間,觀眾看了不得罵你啊。我自己一般拍戲,別人拍過的我就不再拍了,自己拍過的同類題材也不拍了,比如拍過《離開雷鋒的日子》,再讓我拍雷鋒題材,我就不拍了,因為很難。”
除了“黃文秀”被拍了很多遍,脫貧攻堅電視劇同樣被拍了很多,“還能做出啥花兒呢?”因此,如何能拍出新意,拍出自己的特色,就成為雷獻禾導演籌備階段最艱巨的任務,他感謝老搭檔、編劇郭中束在短時間內創(chuàng)作了優(yōu)秀的劇本,找到了不一樣的解釋英雄的角度,“其實他去當?shù)伢w驗生活的時間并不長,主要是了解當?shù)氐赜蛱厣?,風土人情和搜集素材,但是,他對現(xiàn)代農村非常了解,有長時間的積累,和我合作過好幾部農村戲。說實話,如果僅靠幾個月的時間,想真正了解農村,是達不到現(xiàn)在這個劇本程度的。劇本創(chuàng)作時間也非常緊張,大概六個月左右時間,中間在不斷改,經常是寫兩三集就推翻重新寫。”
雷獻禾透露最后的劇本九易其稿,方方面面的人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意見。在他看來,提意見的不是某個人,而是代表了一群人的意見,而這些意見也都是未來觀眾的意見,“所以我們要珍視每個人的意見,但是這些意見并不是一致的,是分散的,甚至是對立的,我們不可能完全統(tǒng)一,只能盡力爭取最多數(shù)人的認可。”
籌備《大山的女兒》的過程就像是準備一場戰(zhàn)斗,雷獻禾制定了一套“戰(zhàn)略戰(zhàn)術”,他研究了所有關于黃文秀的作品和扶貧劇,了解別人的優(yōu)點,“我們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理解英雄、表現(xiàn)英雄。我不只看了一遍,還帶著劇組一起看,找到我們這個劇努力的方向。”
雷獻禾導演將拍戲比喻為手捧一把沙子行走,十個指頭必須攥緊,不然沙子就會不斷從指縫漏出,等你到達目的地,弄不好一點都不剩。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全面布局做好充分準備,“《大山的女兒》錢少,拍攝時間短,你之前想到的,真正拍攝時都不一定做得到;開始沒想到的,后面更做不到。所以,只能是在準備時考慮得非常成熟,例如演員問題、景地選擇等等,前面準備得越充分,拍攝時越不焦慮,也沒時間讓你焦慮。”
《大山的女兒》很多戲是在百色拍攝的,觀眾看著感覺原汁原味,劇組拍攝卻是“道阻且長”,雷獻禾導演說:“如果在南寧附近拍攝,我們每天車程大約是20分鐘,但因為要真實,所以選擇了百色附近。那條山路是單行道,我們攝制組100多輛車,每天怎么進怎么出,停在哪兒,難度非常大。不僅山路危險,而且每天進出山路的時間,就比在南寧多了3個多小時,使得拍攝周期延長,本來拍攝60天,結果我們拍了80天,多出來的這些錢怎么辦,怎么克服困難,必須提前想好。”
最忍受不了的是“假”
生活是最好的表演老師
真實是雷獻禾導演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高頻詞”,無論是景地、表演、服化道,還是語言、臺詞,他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假”。
雷獻禾和編劇郭中束都是東北人,“我特別害怕把發(fā)生在廣西的《大山的女兒》拍成東北戲,我特別怕,覺得虛假,就算故事是真的,觀眾也會覺得假,質感就不對。我們追求真實的生活質感,演員表演要求最真實,穿上服裝后,扔群眾里找不著你是最好的。演員演戲時就像到自己家,拿啥有啥,因為你得干活啊。我也在農村生活7年,農民可不是光坐那兒聊天,聊天時手里都得找點活,所以家里必須有生活氣息。”
在選演員時,雷獻禾首選廣西演員,其次是和廣西交界的鄰近省份,然后是長江以南,“因為廣西十里不通音,有南寧普通話,有桂柳方言,還有夾壯語,方言非常復雜。我們統(tǒng)一成一種語言格式,就以南寧普通話為基礎。我們給演員專門找了語言老師,還找了廣西演員,他們戲不多時,就在片場幫演員糾正語言。還有廣西電視臺的人在監(jiān)視器把著,聽著不對就糾正,就算這樣,說得也不是完全符合標準,后來又重新配音了一些。”
演員們還會圍讀劇本、分析人物,“群眾演員我們也要試戲,讓演員們去體驗生活。”雷獻禾坦承現(xiàn)在很多演員對農村生活不了解,如何呈現(xiàn)出他所要求的真實,對這些演員來說是個挑戰(zhàn),“我們會分析人物關系,分析為什么這個人物這么說話,而不是那么說話,分析他們的動機和性格,我們和演員一起捋順?,F(xiàn)在很多劇不是靠劇本魅力,而是靠明星魅力,那些都是我們戲里不能忍受的。很感謝這些演員的認真和精準,我們拍了兩個多月,沒有一個演員中途離開,大家都在劇組認真探討,我要做的只是引導演員。”
有些導演在現(xiàn)場喜歡給演員示范,有些導演在現(xiàn)場則是一言不發(fā)任演員隨便發(fā)揮,雷獻禾笑說自己兩類都不是,他說自己最初是攝影師出身,那時看導演給演員演戲就覺得可笑,“因為你不是演員,你給演員演,就成喜劇了,所以我從來不示范,但是演員也不能不管。我是北方導演,這次拍《大山的女兒》是南方戲,以前的搭檔都用不上,我和大多數(shù)演員都是第一次合作,所以不管不行,如果每個人把自己的表演習慣帶進來了,就成大雜拌了。”
如何教演員演戲,雷獻禾的方法就是讓演員體驗生活,“生活是表演最好的老師,生活是真的,你看看那些支書、村民是什么樣子,他們不是你劇里扮演的名字,但他們就是你的原型,你就觀察他們生活中是什么樣子。”
“演”會出錯
但發(fā)自內心怎么做都是對的
問“壓力山大”的雷獻禾導演在拍攝過程中,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可以放心了,心里有譜了?他表示,對這部劇來說,最關鍵的是扮演黃文秀的楊蓉,“我心中的黃文秀和她心中的黃文秀統(tǒng)一的時候,就是我放心的時候。”讓雷導高興的是,在拍了七八天后,他就等到了這個時刻。
由于拍攝的題材幾乎沒有交集,所以,雷獻禾導演坦承自己以前根本沒聽說過楊蓉的名字,“我們在北師大拍戲時,很多人喊她的名字,我才知道她很有名。”
選楊蓉飾演黃文秀是這部劇的總制片人嚴從華的推薦,在看了楊蓉之前的作品后,雷獻禾覺得楊蓉雖然沒有演過這類主旋律劇,但是她有能力。更主要的是,楊蓉與黃文秀很接近,“她們外形接近,個頭、長相、感覺也像,我不希望劇中的黃文秀和黃文秀真人外形差別太大,首先還是‘像’,然后再解決其他問題。”
雷獻禾認為,每個人心目中的黃文秀都不一樣,所以那么多版本的黃文秀,演得都不一樣,“我對黃文秀有我的理解,楊蓉有她的理解,我和她的黃文秀統(tǒng)一的時候,就是我放心的時候。”
楊蓉做到了形似之后,就要追求神似,雷獻禾表示,這是個慢慢磨的過程,“她對貧困戶,對找她告狀的人,對不同人是不同的感覺,這是楊蓉的新體驗,因為她平時沒有機會接觸這些人,不會有可供她借鑒參考的機會,所以她只能自己尋找。”
而對于楊蓉的要求,雷獻禾只有一點,“我們需要的是她發(fā)自內心的愛,不是她演,而是她潛意識就這么做。這樣的話,就像了。黃文秀的言行是發(fā)自內心的,我們演起來卻很難,因為你沒有她的經歷,很難完全認同。比如,有人告狀挑你毛病,你怎么愛他呢?這需要你多有涵養(yǎng)。但黃文秀有,她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她對農村的情感,都是天生的,不是裝的。她要建幼兒園,要改變農村,都是她發(fā)自內心的,我們演‘發(fā)自內心’就很難,這對楊蓉是很大的挑戰(zhàn)。”
當知道劇組在拍黃文秀的故事時,當?shù)厝碎_車好幾個小時,只為去現(xiàn)場看看文秀書記像不像。讓雷獻禾高興的是,楊蓉頂住了壓力。“楊蓉是優(yōu)秀的演員,她有臺詞壓力、語言壓力、人物認知壓力等等,都需要慢慢解決。有問題我們就及時交流,及時探討人物問題,她給我很多意外的驚喜,對她的表演,你能認同是一個層次,感受到精彩是另一個層次,能做到精彩,就要有別人達不到的程度了。拍了七天之后,我和她說:‘我不在現(xiàn)場,你也能演得很好了,‘演’會出錯,但發(fā)自內心,就不會錯,怎么做都是對的。”
有一場戲是黃文秀喝醉了,想起了父親,放聲大哭,雷獻禾導演說那場戲是一場重頭戲,“開機十多天就開始拍這場,不好演,全靠演員自己,別人幫不上忙。我當時有些擔心,而且那時天快黑了,不拍又不行,心里著急,結果楊蓉一條就成了,那是非常感人的一場戲。”
遺憾,黃文秀父親沒能看到這部劇
《大山的女兒》中,黃文秀和父親雖然戲不多,但是他們的父女情卻是全劇的一大淚點。令人遺憾的是,黃文秀父親今年年初去世了,未能來得及看這部劇,提及此,雷獻禾導演也是唏噓不已。
在雷獻禾導演看來,父親就是黃文秀的導師:“她的父親雖然是農民,沒什么文化,但是對黃文秀影響很大,黃文秀的論文題目還是父親幫她出的。所以,黃文秀說她很感謝父親。”
《大山的女兒》劇組也多次去采訪看望黃文秀父親,“我們在采訪中也深切感受到他們深厚的父女情,劇中我們也盡力希望將這種感情表達出來。遺憾的是,受篇幅所限,她父親的戲刪掉了一些,但是我個人認為劇中父女的感情,還是呈現(xiàn)得不錯。在黃文秀去世后,她父親拒收撫恤金那場戲,是真事,但是并不好拍,那是一場重頭戲,最終這場戲完成得很好。”
黃文秀父親生前曾說很期待看到《大山的女兒》,雷獻禾非常遺憾這個愿望沒有實現(xiàn),“播到20多集時,黃文秀的姐姐給我打電話,說很感激我們,拍得很好,她看到了真實的黃文秀,很感動。”
《大山的女兒》最初剪完是48集,后來剪到40集,播出時又被剪到30集,雷獻禾遺憾這部劇難免有不完美、不完善的表達,一些拍攝新手法也剪掉了,“這些都是大家心血的結晶,但是能播出來就是勝利,而且能被觀眾喜歡,更是令我們振奮。我們也問心無愧地說在有限的時間和金錢中,我們已經盡力了。”
不僅希望觀眾被感動,
更希望主人公的思想抵達觀眾心中
《大山的女兒》是部催淚劇,觀眾評價“太好哭了”,拍過《離開雷鋒的日子》等催淚作品的雷獻禾說他以前的作品,自己從來沒哭過,但是這部《大山的女兒》,卻讓他落淚了。“我在現(xiàn)場拍戲時從來不哭,因為有很多事找你,會受干擾,所以,別人在片場掉眼淚,我總是很冷靜。我看《大山的女兒》哭,是拍完之后我們馬上剪輯,剪輯讓我看時,我哭了。我之前拍了很多作品,都把別人看哭了,但是我一滴眼淚也沒掉過??墒恰洞笊降呐畠骸穮s讓我哭好幾回,而且有的地方是每次看、每次都哭,其實再看時你已經有預知了,但我還是看得眼眶濕潤。我哭是因為真被演員的表演感動了,他們不是演出來的,像黃文秀父親有病,她卻不能回家,看到豐收高興,卻又為不能盡孝而心里難過。如果楊蓉是表演掉眼淚,我就不會被感動,因為那是技巧,而不是發(fā)自內心的難過。”
雷獻禾坦承現(xiàn)在讓觀眾哭很難,因為觀眾早已“見多識廣”,淚點被調高,越來越“挑剔”,且對問題的理解也是越來越多元,以至于讓他覺得“難以捉摸”。在他看來,對英模題材的主旋律作品來說,讓觀眾感動應該是基本要求,“觀眾都沒感動,你還想通過作品傳達什么?”
盡管如此,雷獻禾導演說自己不希望觀眾對一部主旋律作品好的評價只是被感動地流淚了,“我更希望的是主人公的思想可以抵達到觀眾心中。做到這點其實非常難,因為主人公想什么,主人公獨特的思想觀點,獨特發(fā)現(xiàn),你要讓觀眾感受出來,不是用嘴說,而是要通過情節(jié)和人物關系去表達。我們不一定能完全做到,但這是我多年來做主旋律作品一直在努力摸索的方向。”
雷獻禾認為導演不是萬能的,一個導演能拍好一類題材就不錯了,“主旋律題材也有很多種,你能拍好的,可能也只有一種。每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這和你的素質、閱歷等等有關。所謂能力,應該是能創(chuàng)造奇跡,比如你今年作品50億票房,下一部可能就60億,如果你永遠是10億票房,那只能說你能掙到錢。”
雷獻禾給自己的定位是“拍低成本的小眾主旋律題材”,他很欣慰于自己拍攝這類題材,因為他覺得自己拍的人物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可以給社會、給觀眾以榜樣和啟示,“就像黃文秀,她愛看的兩本書是《紅星照耀中國》和《貧窮的本質》,《貧窮的本質》的作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黃文秀的思想很深,她探索的是如何能夠永遠擺脫貧困,這也是世界性的難題和挑戰(zhàn)。我希望觀眾可以感受到黃文秀的內心,了解她的思想,我覺得這也正是我拍主旋律作品的意義。”
雷獻禾表示,現(xiàn)在的主旋律題材比以前拍攝難度大很多——觀眾的口味,題材的嚴苛,不算掙錢,收視率不一定高而被院線、播出平臺“嫌棄”等等,但是影視作品不能只有娛樂作用,所以主旋律題材不可或缺。
對于雷獻禾來說,他更在意的是如何拍好主旋律,如何做到“曲高卻不和寡”,怎么能把小眾音樂變成流行歌曲,讓更多的觀眾看到并喜歡。而他反復思考和實踐獲得的答案是,唯有真誠。
文/本報記者 張嘉
評論
- 評論加載中...